返回目录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御极大明 第471章至金陵

骆明仅用一天的路程赶回了中都,见到了孙承宗,将他们在滁州城外遇刺的事述说了一遍,并将旨意传给了他。孙承宗很是吃惊,皇帝微服在外,说明已经泄露了行踪,而且朝中定然有人要加害他,但是谁会有这么大的能耐,孙承宗也想不明白。更让他有点摸不透的,是皇帝让他见旨第二天就与銮驾赶往滁州。</p>

这无疑是打草惊蛇。</p>

这个刺王杀驾的案子,恐怕会引来一场血雨腥风。</p>

孙承宗不敢怠慢,恐怕夜长梦多,让骆明先带着人稍作休息就赶回滁州,他与銮驾第二天启程,到滁州与朱由校汇合。</p>

还没有到规定的十日之约,銮驾就从中都出发了。沿途之中,人们远远的想瞻仰皇帝尊容,然而,銮车密不透风,根本就看不到人,何况无人敢近前。途径定远等地,也是不见官员,稍作休整就离开,继续南行。他们所经沿途各县基本没有停留,朝行暮宿,两日时间就赶到了滁州。</p>

朱由校在滁州府,一边等待銮驾的到来,一边静心的思考着这次遇刺案该如何追查。</p>

他们到了滁州府,銮驾才停下来休整,滁州知府在明知銮驾没有皇帝的情况下,也算做了一次演员,在城外率滁州府官员和全城百姓举行了盛大的迎接。</p>

在后衙,朱由校见到了孙承宗,君臣二人相见,朱由校是倍感交集,孙承宗也伏地说道:“陛下受惊,骆指挥使已经将陛下在滁州遇刺事告诉我了,臣惶恐,不能在陛下左右,最该万死!”</p>

朱由校伸开双手将他扶起,“师傅不要自责,你可知朕为什么让你提前动身到滁州?”</p>

“臣先前不明,在路上想通了,您是故意打草惊蛇,引蛇出洞。”</p>

朱由校微微点头,道:“师傅说的不错。这次刺杀朕的刺客一个也没有抓住,四号没有线索。能知道朕行踪的人不多,又敢行刺朕的也一定是一手遮天的人物,我想,这个人一定在朝中,至于是谁,我始终想不到。就让你们提前启程,必能引起他们的注意,可能会派人来探听朕的消息。”</p>

孙承宗道:“臣也是这么想的。只要朝中有人来假借探望陛下,必是凶手无疑。”</p>

孙承宗的到来,给朱由校这几天内得惊心安下了定心丸,他在滁州稍待几日,静等风吹草动,然而,一切风平浪静,没有任何疑点发生,朝廷派来的人也只是正常的奏疏,并没有什么异常,暗中派人密切观察京师来的信差也没有任何异常举动和言谈问题。</p>

朱由校和孙承宗迷茫了,刺王杀驾这种大事竟然能做到天衣无缝,到底是什么样的人物,能由这通天本事,无论成功与否都是如此的无声无迹。说明这个人对朱由校十分的熟悉和了解。</p>

至于幕后的真凶是谁,朱由校想不到,孙承宗也猜不到,因为这个是不能猜测和臆断的,一旦让皇帝怀疑了谁,那就是血流成河。历史的教训太残酷了,这关系到无数无辜者的生命,再没有确凿的证据面前不能凭空乱猜。</p>

几日来,朱由校在滁州闲来无事,也不敢再微服到滁州城里转转了,只呆在滁州城的临时驻跸的驿馆歇息了十几日,未见任何疑点,就命銮驾启程,向金陵进发了。</p>

朱由校在滁州的十几日,点燃了滁州百姓们的**,都想一睹天子风采,可惜这十几日来,朱由校连门都没有出,谁也没见过。为了不冷了滁州百姓的心,在离开滁州城的时候,朱由校乘坐开敞式銮车,与送别的百姓们见了一面。</p>

十月,南巡车驾抵达金陵,南京六部十三院及江南总督卢象升率大小官员在城外迎驾。</p>

金陵,是大明开国国都,也是“两京”之一的南京,城高墙厚,地处江南之心,繁华富庶,民众殷实,在进城仪式上十分隆重,这里在作为大明的另一个重要的都城,已经一百多年没有皇帝来过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