陷阱的设计极其精密,每一个细节都经过反复推敲,确保既能吸引“捕食者”上钩,又能保证现场人员和设备的安全。
接下来,是如何将那份“假情报”传递给宋明远。
这份情报必须足够真实,才能让他深信不疑,并按照指令在15日当天前往“天河”核心现场。
“他喜欢通过报纸标记或者茶馆的‘茶杯密码’获取指令。”
林逸沉思道,“但这些方式都太容易暴露我们的意图。我们需要一种更隐蔽、更自然的传递方式。”
他突然想到了文化用品商店印刷的画册。
那批画册是发往京城某个文化交流机构的,而宋明远作为工艺美术研究所的副主任,很可能与这个机构有联系。
“我们可以在那批画册中,通过一种只有‘捕食者’才能识别的暗语,植入这份‘假情报’!”
林逸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方案,“利用他习惯的渠道,将他引向我们设定的陷阱!”
方案确定后,技术人员立刻行动。
他们利用高超的微缩印刷技术和化学药剂,在一本即将发往文化交流机构的画册的图案边缘,植入了一段只有在特定波长紫外线照射下才能显现的文字。
这段文字,正是经过精心编排的“假情报”,它以一种只有“捕食者”能理解的暗语,描述了15日当天在“天河”核心材料研制现场将出现一个“百年难遇的设备维护窗口”,暗示这是一个进行“艺术创作”的绝佳机会。
这份画册被秘密替换,通过正常的渠道发往了那个文化交流机构。
侦察小组则严密监控着宋明远与该机构的往来,等待着他接触到这份“假情报”。
时间一晃而过,很快来到了14日。
京城的气氛看似平静,但在无人察觉的角落,一场惊心动魄的较量正在悄然升级。
宋明远,这位看似普通的研究员兼行政副主任,在这两天里表现得异常平静。
他照常上班,照常回家,甚至在家里陪妻子和女儿看了场京剧录像。
然而,潜伏在他家属院周围的侦察员注意到,他在夜晚时分,偶尔会走到阳台,看似随意地望向天空,眼神深邃,仿佛在等待着什么。
在14日下午,宋明远前往了那个文化交流机构,参加了一场画展预热活动。
在活动中,他与机构负责人进行了交流,并“不经意”地翻阅了那批刚刚送到的画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