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至中午,驰奔一晌午的朱由校路过一个村庄。</p>
自从来到江南后,他还真没有到过村庄看看,正好借着这个机会体察一下江南村庄的风光,也顺便体察民情。</p>
朱由校指着前面的村庄说,“咱们到里面讨一碗水喝去。”</p>
宗二明白,皇帝说是讨水,实际上是想体察民情。想喝水,他们备着水和干粮呢!要是没有这点悟性,那真是在皇帝身边白混几十年了。</p>
他们一行人进入村庄,朱由校才发现,外面稻田长势喜人,多年也未曾听闻江南有水旱之灾,百姓也是年年丰收,而他此刻所见到的是这里和北方的农民们差不多,一些农户穿着满是补丁的衣服好奇的看着他们,许多衣不蔽体的孩童们在追逐嬉戏,口里还念着歌谣:“人人无余,双人称徐。天上一条龙,地上一条江。”</p>
朱由校听到歌谣,眉头一皱。古往今来,歌谣都蕴**深意,这不免让他有所怀疑。</p>
几个农家大人出来,看到朱由校十几个人骑着马进村,都十分畏惧,立马轰散这些孩童:“去去!胡闹什么!”各自把孩子领回家,紧紧关闭家门。他们从门缝里窥视着朱由校,眼里露着敬畏的目光。</p>
朱由校左顾右看,看到这些农户家的房子,多数是泥墙所盖,稻草为顶,鲜有瓦房。</p>
朱由校吃了一惊,这里的农民们尚且如此,那全国还有富裕的地方么?</p>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p> </div>
慢慢的,他的脸上没有了刚进来的喜悦。宗二也是面露难堪。</p>
一阵舂米的声音引起了朱由校的注意,顺着声音看去,他看到一个敞开的院门,里面有一个老太太在舂米。</p>
就这一家了!</p>
朱由校大步向这家走进去,在门口喊了一声:“老人家。”</p>
老太太吃了一惊抬起头,看到朱由校十几个人进来,吓的忙放下手里的活,惶恐的迎了过去,弓着已经驼了的背惊惧的求道:“老爷,俺们家已经如数交了米了啊,您怎么又来了?俺们家实在交不起了啊!”</p>
说着,老太太声泪俱下,跪地磕起头来。</p>
朱由校丈二摸不着头脑,这老太明显是认错了人,看样子是他们的衣服吓着老太了。</p>
这也难怪,他穿的是锦缎绣衣,这是普通百姓家根本穿不起的,无怪老太惊惧,把他当做有钱有势的大官人了。</p>
“老人家,请起,您认错人了,我们是路过此地过来讨碗水喝的。”宗二上前将老太扶起,向她解释道。</p>
“你们不是来收租的?”老太古铜色的脸上抹过担忧,满是皱纹的额头也平缓下来,她蹒跚的起来,松了口气问道。</p>
朱由校说道:“我们就是讨碗水喝。”</p>
老太请他们在院子里的石椅上坐下,进屋去舀了几碗水。</p>
趁着这空隙,朱由校仔细环顾了这个不大的院子,这是典型的农家院舍,一人高的院墙是用石块碓砌,他的对面是用栅栏简单的围成的鸡舍,几只小鸡在叽叽喳喳的嬉戏,他的身后是稻草垛,厚厚的彰显着丰收的迹象。</p>
老太从内屋端着几碗水出来,惭愧的说:“几位官人,俺们穷人家没有茶水,您们就将就着解解渴吧!”</p>
朱由校端起碗来喝了一口,道:“多谢老人家,解渴之水胜于甘露,有此足以。”</p>
宗二也随声附和。</p>
老太站在旁边很是拘谨,像是佣人一样,只是回他一个微笑。朱由校请老太坐下,她不敢坐。</p>
这也难怪,俗话说“城里的孩子不怕官,山里的孩子不怕狼”,对于这个时代的妇女来说,一辈子可能没出过村庄几十里地,她们见到像朱由校这样穿着的人,不是富家子弟就是官宦之家的公子,自然是十分的敬怕。</p>
宗二将老太扶拽过来,她战战兢兢,推搡多次才勉强的坐下。</p>
朱由校心叹道:这是她的家,他们反而反客为主了。</p>
“老人家,家里都有什么人啊?”朱由校问道。</p>
老太十分客气的回道:“老伴去地里了,家有一个儿子,给主家打长工,儿媳妇带着俩孙子走娘家去了。”</p>
“哦,你们生活可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