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御极大明 第276章议江南微服出巡

努尔哈赤也由于实力不济,无法再度追击,只得班师回朝。北面的内喀尔喀惊吓之余慌忙派使臣与努尔哈赤通好。</p>

在京师的朱由校也为此深深的捏了一把汗,但他扔不敢掉以轻心,加紧制造火器和向宣大秘密运送粮草的事照行不误。</p>

努尔哈赤需要修养一段时间,这也为朱由校休养生息提供了一点时间。天启三年第三季度的税银上缴道户部,呈报的数额要比全年的四分之一还要少,这着实让朱由校纳闷,尤其是盐税、海关税,与预计的相差很大,朱由校由此引起了警惕。</p>

为了能彻底的摸清状况,他有了一个大胆的想法。</p>

在召见孙承宗、徐光启和侯光远时候,朱由校对他们说:“江南是我大明财税重地,朝廷一半以上的税银来自江浙等地,两年前朕命袁可立任南京总督,清查盐政,开放禁海,清查田亩,现在两年过去了,他在任上虽有成效但愿远没有达到朕的期望。朕想微服到江南,亲自勘察!”</p>

“什么?这……”孙承宗一脸惊愕,他没有想到皇帝竟然是要到江南微服出巡,大明朝以来,除了正德皇帝玩心太重,借着平叛的名义到过江南,其他历代帝王谁去过江南?如果是在盛世,皇帝去也就去了,现在是多事之秋,北方的努尔哈赤虎视眈眈,朝廷官员人人自危,君臣关系很紧张,地方时有乱民**,这个时候皇帝要去江南岂不太危险。</p>

孙承宗一百个不乐意,伏地叩首谏言:“陛下不可,您是万金之躯,身系天下安危,怎么可冒险,只需派一员干吏前去代天子巡查,何须陛下亲往。”说完,他深深的叩首劝谏。</p>

徐光启和侯光远也跪地劝阻。</p>

朱由校摇头叹道:“朕若不去,只怕江南之事一拖再拖,朕等不了了。”</p>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p> </div>

“陛下,”孙承宗昂起头来,拱手道:“当今非太平盛世,北方的努尔哈赤虎视眈眈进犯中原;陛下登基以来以猛治国,朝中官员人人谨小慎微,只怕有些人怀有不臣之心;各地乱民四起,对陛下出行不利。有此三条,陛万万不可微服出行啊。”他又重重的提醒道:“陛下一旦离京,恐怕生变啊!”</p>

朱由校脸色凝重,沉思片刻,轻声叹道:“朕岂能不知这些隐患,但朝廷之患首在财政,财政不解,有何资本平乱征伐?”他离开御座,走到他们三人面前一一扶起,望着他们绷紧的脸色,又道:“江南的盐税,海贸,赋税能占到我朝八成财富,如此重要之地朕不得不亲自去一趟,换了别人朕不放心,朝中多数大臣眼界未开,像徐光启这样的大臣太少,此番非朕不可啊!”</p>

孙承宗忧心一思,眼光一亮,说:“让徐光启去如何?”</p>

徐光启一听,拱手道:“臣愿为陛下分忧。”</p>

朱由校摇头,道:“卿虽知大势,但为人厚道不懂变通,恐怕与江南的官员处不来,只会把事情弄糟。”</p>

朱由校否定了徐光启,孙承宗一闪的眼光暗淡了下去,细想不起还有谁能胜任,开放禁海,发展海上贸易盖大明二百余年没有之事,也没人愿意去做,这毕竟是有违太祖圣训,所以大臣们也一直反对,要不是他跟随朱由校这么多年长了见识,他也是反对开放海禁,传播西洋学的。</p>

朱由校要微服出巡,这在历代都是明君的象征,但现在是多事之秋,大明内忧外患,皇帝怎么能随便出去?不在权力的中心,难道不怕出现变故吗?朱由校登基以来以猛治国,贬谪、罢黜、废杀官员甚众,其力堪比太祖,官员是人人自危,咒怨皇帝的人太多了,皇族也恨他,所以他出巡太过危险,难免不会有人铤而走险加害皇帝。</p>

孙承宗明白这些,所以极力反对,不得不又叩首,老泪纵横的哭谏:“陛下身系江山社稷,不可犯险啊,一旦让小人得知陛下出宫,只怕会有人加害陛下啊!”</p>

朱由校意味深长的叹息着,对跪在地上的孙承宗幽幽道:“朕何尝不知,但和大明的万代江山比起来,朕算的了什么呢,朕绝不做亡国之君,也不做中庸之主,要做就做中兴明君!师傅放心,朕是天子,自有上天护佑,岂能是他人所能暗算!”</p>

“陛下……”孙承宗哽咽的不知如何再劝,看的出,朱由校是铁了心要去江南,他知道他的性格,只要决定了谁也拦不住。</p>

朱由校蹲下身子,对伏在地上的孙承宗小声说:“师傅且宽心,朕此次出巡是暗访,在宫内朕罢朝不见任何臣工,一切事物皆有师傅安排坐镇,徐光启辅佐,你们俩有事可商量,骆思恭听你调遣,京城三大营的八大提督是鲁文他们,这些对朕忠心耿耿,可保万无一失,朝中多半官员已经换成新派人士,那些旧臣掀起大浪来,朝中稳定,朕还有何忧?”</p>

孙承宗听朱由校这么一分析,磕碜的脸色瞬间轻松,流着泪的双眼惊异的抬起头,与朱由校的眼光对接上,两人不由的感到心胸豁然开阔,相互抿着嘴笑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