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郭图的劝谏,袁谭并不在意:“袁尚平日里自诩最像大将军,打起仗来却是畏首畏尾,我能北排田楷,东攻孔融,曜兵海隅,靠的便是一身武勇。我有八百骑兵在此,纵是袁尚想留我,又能奈我何?我倒要看看,袁尚是否真敢派兵围我!若他真有这个胆子,那我也是师出有名了。”
见袁谭竟然要以身为饵,一旁的焦触吓了一跳。
焦触暗暗思虑:谭公子乃大将军长子,即便被袁尚围了,也未必会死,但我不同,熙公子已与尚公子交恶,我或会因此没命。
想到这,焦触不由背脊发寒。
袁熙离开邺城时,焦触并没有跟着袁熙离开,而是一直在执行诸葛亮的任务而留在袁谭身边。
诸葛亮的任务期限也很明确:锦囊没用完,就跟着袁谭走。
想到锦囊,焦触又想到了诸葛亮的叮嘱:遇到危险时,可看‘丙’字锦囊。
对,锦囊!
诸葛亮的锦囊,焦触一直都带在身上,生怕遇到危险了来不及拆开锦囊就没命了。
偷偷打开锦囊,焦触不由瞳孔一缩:军师竟连这都料到了?
只见锦囊上写着:大将军若离邺城,可速劝袁青州急返青州,若不听,可自行撤离。
原来诸葛亮在得知袁绍派袁尚去东武阳与曹操决胜时,便猜到了袁绍有意借此机会立袁尚为嗣子的念头,故而让焦触去平原国送信。
又给了焦触三个锦囊。
第一个锦囊是见华彦后开启,内容很简单,就一句话:可还记得诸葛亮否?目的是为了催促华彦速速通知袁谭入平原。
第二个锦囊是见袁谭后开启,内容相对复杂,为:曹操若退回南岸,大将军或会借此机会,以袁尚为嗣子,可将其告知袁青州。目的是引袁谭入邺城。
第三个锦囊则是诸葛亮料定袁绍控制不了局面,即便没有袁熙自请,诸葛亮也会设法让袁绍离开邺城,借此引发袁尚和袁谭的进一步冲突。但这个冲突会给焦触带来危险,故而有了锦囊中那句“大将军若离邺城,可速劝袁青州急返青州,若不听,可自行撤离”。
这也是为何诸葛亮在知道刘备欲以许攸乱邺城后会说刘备太过小觑人了的原因之一,谋划得好好的忽然被刘备扔了个足智多谋的许攸在棋盘中,也幸亏是事后诸葛亮见多识广心性沉稳,换个人都得直接掀棋盘砸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