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三国:事后诸葛亮,三兴大汉 第53章 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刘备

();

“哈哈哈哈——”

当徐庶带回臧霸相赠的粮米、军械、青壮和老卒时,刘备、诸葛亮等人皆是开怀大笑。

就连一向不苟言笑的关羽,嘴角都露出了笑意。

张飞更是嚷嚷道:“大哥,不能厚此薄彼啊。琅琊相臧霸都赠礼了,利城太守吴敦、东莞太守尹礼、北海相孙观、城阳太守孙康,岂能不赠礼?”

虽然张飞说得有道理,但刘备为人,一向以仁义为先。

不由轻斥道:“三弟不可无礼!我等北上,是为国家社稷,臧相为国家社稷而赠礼,我本就受之有愧,岂能再向吴敦等人索要?不可再提!”

张飞的热情被浇灭,颓丧嘟囔:“说臧霸为国家社稷而赠礼,那是大哥给臧霸面子;臧霸效忠的是曹操又不是汉室,何谈国家社稷?”

“俺以为,此等人与贼匪无甚差异,向贼匪索要粮米、军械,又何须有礼?”

话糙理不糙。

臧霸虽然是琅琊相且吴敦等人也成了郡守国相,但臧霸等人的贼匪出身且效忠曹操是既定事实。

对张飞而言,士人是需要尊敬的,贼匪是不值得尊敬的。

若不是实力不济,张飞更想来一次“剿匪”:破贼匪,取其粮,以养三军,朝廷喜,百姓悦,乃顺天之事。

见状。

诸葛亮出言相劝:“自宋襄公后,流俗之论皆谓王者之兵无用于后世,虑宋襄公前车之鉴,后世人大抵认为非诈谋不可以立世。”

“亮以为:宋襄公本身不具备仁者的品德修养,却突然盗取仁德的名声来欺骗后人,无义师之实而欲假义师之名,焉能不败?”

“然而《春秋》这样的史书又不加以纠正,只归咎于宋襄公虑敌不周,防患不密,以致身殒国丧。只论表象而不论本质,实误后人。”

“将军有仁义之实,又以仁义立世,若能再定乱世,那么世上追求仁义的人就会纷纷效仿,王者之兵便可用于后世。”

“诚如是,后世便不复有如曹操一般屠戮徐州之恶还能侵霸一方,世人皆会效仿将军以仁义之实而再定乱世,纵有朝代更迭,亦可减少杀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