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非也!左将军乃当世仁者,且又常以厚礼待我。我若因左将军一时困顿便行背弃,与禽兽何异?”
孙乾先是否认了背弃刘备改投车胄,而后正襟危坐淡笑不语。
见状。
昌豨让妻儿退下,又令随从在门口守候。
问道:“公祐先生,是为左将军而来?还是为车胄而来?”
比起先前的傲慢,昌豨明显有了收敛。
不再称呼刘备,而是改称左将军。
倒不是昌豨对刘备的印象有了改观。
而是孙乾否认改投车胄后,若当着孙乾的面再直呼刘备姓名,就太无礼了。
似乎是不想跟孙乾绕圈子,昌豨又直言道:“若为车胄而来,我可在城中设宴为公祐先生践行;若为左将军而来,我倒是可以听听左将军欲求何事。”
【这昌豨,倒是个明白人。】
一旁的徐庶暗暗打量。
在离开下邳前,诸葛亮就曾提醒徐庶:昌豨能以贼身跻身成东海相,不可小觑。
一开始,徐庶还未看出昌豨的厉害。
此刻见昌豨只言片语间就猜出了孙乾的来意,不由暗暗惊叹。
而事实上。
昌豨的才略不低。
袁绍兵败官渡后,昌豨反叛。
曹操派张辽和夏侯渊出兵讨伐昌豨,直到粮尽都没攻破昌豨,最后还是张辽孤身上三公山才说降了昌豨。
而在数年后,昌豨又反。
曹操派于禁讨伐昌豨,于禁未能攻克;最后还是于禁、夏侯渊、臧霸合力才击破昌豨的主力。
能以东海数县弹丸之地跟张辽、夏侯渊、于禁、臧霸对峙还不落下风,昌豨自恃其才略强于臧霸等人,并非虚言。
不过。
越是有才略的人,就越不愿郁郁久居人下。
吕布如此。
昌豨亦如此。
这也是刘备认为针对昌豨可以用离间计的原因。
孙乾和徐庶对视一眼,低语了几句。
随后。
孙乾大笑:“昌相快人快语,我若再遮掩,就显得小器了。我虽奉的是车刺史的命令,但实则为左将军而来。”
昌豨的目光犀利的看向徐庶:“不知公祐先生身侧两人,如何称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