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林欢看着侃侃而谈的季阳,心中涌起一股难以名状的骄傲。这个男人总是能给她带来惊喜,让她看到不一样的风景。
“特别是在清代,华城更是发展出了独特的盐业经营模式。”季阳的语气中带着几分钦佩,“盐商们不仅经营盐业,还投资房地产、开设钱庄,形成了完整的商业体系。”
林长亮听得连连点头,“这些历史我都知道,但从来没有人像你这样把它们串联起来分析。说说看,你从中得出了什么结论?”
季阳深吸一口气,目光坚定,“我发现,华城每次崛起都有三个共同特点:一是善于抓住机遇,二是勇于创新,三是注重人才。”
“就拿玉河坝来说,吴雪看到了水患带来的危机,但他没有止步于治水,而是把它变成了造福千秋万代的水利工程。这就是抓住机遇后的创新。”
“范柳兴办学校,看似只是教育改革,实际上培养了大批人才,为华城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基础。”季阳继续说道,“这种重视人才的传统,一直延续到今天。”
林长亮的目光渐渐变得深邃,“你说得对,一个城市要想发展,必须要有远见。但是,你还没说这和《四年高考六年模拟》有什么关系。”
季阳露出神秘的笑容,“林叔,您觉得为什么这本书会畅销全国?因为它总结了考试规律,让学生能够更好地应对高考。同样的道理,我们研究历史,不就是为了总结规律,更好地应对未来吗?”
林长亮愣了一下,随即哈哈大笑,“好一个借题发挥!不过你说得有道理,历史确实是最好的老师。”
“所以我觉得,华城现在最需要的,就是像当年的吴雪、范柳那样有远见的人。”季阳的语气变得认真起来,“我们要学会用历史的眼光看问题,把握住每一次发展机遇。”
“城乡建设,乡村振兴”他低声呢喃着这几个词。作为一个从事城建多年的老人,这些词汇早已刻进骨子里。每一个规划,每一次决策,都关系着千家万户的生计。
办公桌上的台灯将他的影子拉得很长,林长亮揉了揉发涩的眼睛。这些年来,他见过太多打着城市发展旗号的项目,最终却沦为房地产商的摇钱树。城乡分别建设还是乡变卫星城,亦或是华城不断向外扩张吞并乡镇,每一个选择背后都暗藏玄机。
但这个年轻人的思路却让他眼前一亮。得牢牢守护乡村的农业特色,坚守耕地红线——这种坚持在当下显得尤为珍贵。他想起那些年轻人眼中闪烁的野心,不由得轻轻摇头。
“倒是个明白人。”林长亮嘴角微扬,但很快又沉了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