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明兄,今日朝堂之事,你怎么看?”</p>
当朝的两位股肱之臣房玄龄和杜如晦在承天门街上闲庭信步。</p>
前者这么问道。</p>
杜如晦笑道:“玄龄兄为何明知故问?”</p>
房玄龄也笑道:“我到今天才算明白过来,而克明兄早在半月前就已经看出端倪。</p>
克明兄的才智,我不如也。”</p>
“玄龄兄过誉了。”</p>
杜如晦微微颔首道:“我也是到今天才算明白过来,之前只是觉得不寻常。”</p>
“看来这还真是陛下布下的一个局啊!”房玄龄不疾不徐的踱着步,“那个操控粮价的计划,我们以为是个漏洞,没想到却是一个诱饵。”</p>
杜如晦点头道:“陛下早就做好万全的准备,所以根本没有必要隐瞒我们这些臣子。</p>
若计划没有外泄,则粮价尽在掌握之中。</p>
但若臣子中有人行事不密,泄了天机,那也无妨,反而让那些不服从朝廷的粮商暴露出来,然后给予重点打击。”</p>
“这还不止。”房玄龄补充道:“正是因为臣子中有人将机密之事外泄,差点陷朝局于万劫不复。</p>
如今暴露出来,朝堂上的官员人人自危,生怕被陛下猜忌……”</p>
退一万步讲,就算没有被查出来,仅仅是被猜忌,那后果也相当严重。</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