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三国从杀出长安开始 第140章见面

见刘范揖礼打招呼,向朗也连忙拱手回礼起来,“范君谬赞,闲散之人,诸葛公谬赞了!”</p>

随后,两人互相寒暄几句后,向朗朝府宅内一引,众人便鱼贯进入向家。</p>

向朗年少丧父,主要是兄长将他抚养长大,所以向朗对兄长的感情很深。年少时一直跟随在司马徽身边学习,等到学有所成,准备出仕刘表的时候,突然听闻家中兄长患疾。</p>

兄长膝下还有数名幼侄嗷嗷待哺,于是向朗便放弃了出仕,回到家中照料起向家。</p>

不过向朗虽然没有在襄阳,但在宜城也不断有名声传出,最为知名的便是向朗之前与途径宜城的其他好像述说过,宜城马氏兄弟的故事。</p>

尤其是白眉马良更是被向朗传的神乎其神,三人落座后,互相简单聊了几句后,诸葛玄也不由同向朗聊起了马良,“听闻宜城内有几名少年颇得巨达推崇?”</p>

听到诸葛玄这么问,向朗也来了精神,当下抖擞一下衣袖,认真回道:“并非有意夸大,马氏两位少年,乃我这些年所见的少年中,最聪慧的两人。余此二子将来成就,不可限量。”</p>

微微后仰,诸葛玄撇着向朗,笑吟吟的捋着胡须,未置可否。倒是对面的刘范,忍不住多瞟了恭敬立在诸葛玄身侧的少年诸葛亮几眼,心下有些感慨,难怪诸葛亮后来睥睨天下俊贤。</p>

原来他有这么一位擅与攀比的叔父。刘范之前还奇怪,诸葛玄好端端的为什么非要走宜城,说甚么替自己引荐向朗这位贤才,此时刘范也算明白了,诸葛玄就是想替自己的侄儿诸葛亮扬名。</p>

不错,如今诸葛玄从豫章太守的位置上退下来,想要再重新做到两千石的郡守官职,几乎是不可能的。而今朝廷又在西凉兵掌控中,诸葛玄也不会去长安。</p>

那么他接下来基本上也就效仿庞德公和司马徽,隐居在鹿门山,做个读书育人,品评俊贤的名士。而作为名士前,他还要做的事情就是将自己的侄子,诸葛亮推出来。</p>

诸葛氏只有不断有代表性人物存在,在荆州这片土地上,就不会衰落。而诸葛亮与诸葛均二人迟早也会成长起来,先将诸葛亮名声建立起来,即便后来他诸葛玄没有官职,诸葛亮步入仕途也会更容易些。</p>

看着诸葛玄沉吟不语的样子,向朗神情有些困惑,探头向诸葛玄,轻声询问道:“难道诸葛公以为我在妄言吗?”</p>

向朗虽然发问,但诸葛玄也并没有表现的过于骄纵,只是微笑的看着他沉吟不语。终究是聪慧之人,向朗见诸葛玄这种状态,稍微思忖片刻,便豁然顿悟了。</p>

目光在诸葛玄身后的诸葛亮身上逡视片刻,向朗也露出善意的笑容,“莫非诸葛公宗族中也有不凡之人?”说话间,向朗的目光已经盯着诸葛亮。</p>

见向朗盯着自己不放,诸葛亮也没有胆怯,笑吟吟的站出来,拱手朝向朗揖礼后,温声稳重道:“在下琅琊诸葛亮,见过向君!”</p>

眼眸微眯,仅仅诸葛亮这副不紧不慢的沉稳,就足以让向朗高看一眼。当下,向朗没有托大,同样揖礼回敬,“宜城向朗!”</p>

“方才吾与诸葛公的交谈,你也在此地,我便不再赘言。”回礼后,向朗也开门见山道:“以我这些年的见识来看,马氏子良,聪颖非凡,有神童之能,不知阁下有何才能?”</p>

微微轻笑,诸葛亮缓声回应,“在下年岁不长,并无甚才学,只是多读了些书籍而已。”</p>

眼眸再次眯起,诸葛亮的淡然,愈发让向朗觉得惊讶,按理说似他这般的年龄的少年,要么就战战兢兢为叔父之命是从,要么就逞强好胜,不愿服输分毫。可此时的诸葛亮表现的完全就是自信心十足的样子,根本没有半分的胆怯与退缩。</p>

默默瞥了眼诸葛玄,见他依旧一副老神在在的样子,向朗终于从内心开始慎重对待起诸葛亮来,“少君,不以才学自傲,小小年纪竟能如此谦逊沉稳,要么胸中藏有沟壑,要么便是欺我向某无知!”</p>

“不敢轻慢向君,只在下以为自己所懂,比之天下贤达,不过沧海一粟,是以不敢称能,只能说略读过几册书籍而已!”</p>

悄然颔首,向朗也不再与诸葛亮辩护论证出怎样的结论。当下,其稍微沉吟片刻,便直接开口考较起诸葛亮的学问。</p>

然而让向朗没有想到的是,无论他引用何处经典,诸葛亮都能对答如流。渐渐的,向朗额头上开始沁出汗珠,眼神凝重的盯着诸葛亮。</p>